王正雄老師談病媒防治業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下)——防治趨勢與未來憂慮
- SARAH WU
- Oct 25, 2022
- 3 min read
Updated: Nov 3, 2022

王正雄老師是研究蚊子的專家,他在衛生局工作的時候曾有效控制登革熱的傳播。
1987年,屏東東港發現有登革熱的案例,那時候台北馬偕醫院有位護士小姐全身發高燒,情況非常嚴重,北馬偕醫院召集全體醫生會診,也不知道是什麼病,但有一位老護士覺得那看起來像日治時代的「斷骨熱」,於是醫生們就去查資料,一查之下就知道是一種叫「登革熱」的流行病,立刻上報衛生局,發現那位患病的護士小姐回過東港的娘家,而東港有很多人發高燒和骨頭酸痛,醫院走廊上都躺滿了病人,疫情已經在社區擴散。
衛生局緊急調派王正雄老師雄幫忙處理,他找來已退休的周欽賢博士幫忙,當時採取孳生源清除的方法,杜絕任何會孳生病媒蚊的地方,不但動員國軍把容易積水的廢輪胎清除掉,又開訓練班教育屏東的里長們,並在學校、廟宇、婦女會、宗教團體、關懷團體等做教育跟宣導,終於成功把登革熱的疫情控制住,到1990、1991和1992年台灣沒有登革熱案例。後來周欽賢博士把台灣防治登革熱的經驗寫成報告,並於1992年在墨西哥世界登革熱會議發表,引起美國洛氏基金會的注意,聯繫美國環保單位,當時美國政府派人來台灣進行考察,更捐助六十萬美金補助台灣舉辦觀摩會,把登革熱防治經驗分享給東南亞國家。為了舉辦觀摩會,王正雄聯同業者創立中華民國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後改為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邀請臺灣大學徐爾烈教授擔任第一屆的理事長。

王正雄老師用孳生源清除的方法成功防治登革熱,並因此升為衛生署環檢所的副所長,持續為培養人才及提升專業技術努力,縱使這些努力對職場發展有特別的加分;可是多年後,全國頒布的「病媒防治管理辦法」納入「環境用藥管理辦法」之下,現場的工作人員被稱作「施藥人員」,他認為這大大影響了業者和一般民眾對病媒防治業的看多半以為病媒防治就是噴藥。
「我一直呼籲,病媒防治不是只有噴藥,我們必須要針對牠(病媒)的生態習性,找到牠的孳生來源、從什麼地方入侵、在哪裡棲息、改善環境達到管理效果。」多年來, 王正雄老師扮演多重角色,包含藥劑製造者、人才培訓和法規推動者;參與法規訂定到自行研發蟑螂餌膠,甚至開發友善環境的物理性防治方法,都是希望能改變現在病媒防治的工作方法及提供業者不同的防治思考。他最近在鑽研國外流行的「Push and Pull」防治方法以及IMP綜合管理方法,希望能有防治害物。政府於2000年後修訂法例後,不論是施工計劃擬定、或是法規制定,其思維總圍繞在噴灑殺蟲劑這單一的防治方法上,這樣不單讓蚊蟲產生嚴重抗藥性,更造成環境汙染。由於高雄市的病媒蚊產生抗藥性,導致2002年高雄有高達五千個登革熱個案,更破例有二十一人死亡,由此過度噴灑殺蟲劑不是一個好的防治方法,後患無窮。
王正雄老師花了大半生研究病媒,他認為孳生源清除才是治本的方法。面臨政府的冷漠,他轉向從民間入手,從教育做起,他在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學生都市害蟲防治方法。
要改變整個台灣社會對病媒防治的看法很不容易,但王正雄老師還是鍥而不捨地努力著,編寫教材、研發餌膠、研發防治方法,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個行業、改變台灣社會,他希望台灣病媒防治業能走向專業化,或許這一刻他感到孤掌難鳴,但他播下的種子終會有一天開花結果。

*文章著作權為「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所有,歡迎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修改、翻印或重製,請聯繫「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侵權必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