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雄老師談病媒防治業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上)——民間技術專業化
- SARAH WU
- Oct 25, 2022
- 3 min read
Updated: Nov 3, 2022

關於病媒防治業的發展歷史,王正雄老師絕對是當中的關鍵人物,他是台灣病媒研究的專家,也辦過病媒防治的課程,寫過相關教材,不僅對在行業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對台灣的病媒防治業瞭如指掌。在這個炎夏的早上,他滔滔不絕地跟我們聊起行業的歷史。
「在還沒有病媒防治業以前,台灣的病媒防治方法談不上什麼專業化或技術,主要是噴灑DDT,因為那時候無論政府或民間都對病媒防治沒什麼概念,覺得把害蟲殺光就沒有問題了」。早期蚊子傳染瘧疾的情況極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瘧疾,在1946年,台灣在聯合國的支援下開始進行瘧疾防治工作,終於在1965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把臺灣列為瘧疾根除的地區。在那個年代,大量噴灑DDT殺蟲劑的確是主要的防治手段。
早期防治人員一大部分是從瘧疾防疫結束後,從戰蚊子到戰白蟻。由於台灣位處高溫地帶,日據時代留下來很多以木板建造的日式房舍,容易受蟻蛀蝕,早期防治瘧蚊的人員,在瘧疾根除後轉去防治白蟻。雖然民間早就有防治白蟻的人員,但沒有公司化,也不用登記,更談不上專業技術。
一九七零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當時,有著中興大學昆蟲系專業背景,剛服完兵役的王正雄老師應徵衛生局工作,開始參與防治領域,第一個擔任的角色是臺北市衛生局的稽查員。
他在擔任稽查員檢查美軍來台度假的旅館內觀察到有德國蟑螂。來台度假的美軍住的旅館、餐廳和酒吧,要求嚴格防治蟑螂,所以部分白蟻防治業者再擴展服務領域至防治蟑螂,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的昆蟲專家也開始從事蟑螂的防治。越戰結束後,台灣經濟起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開始注重環境衛生,講究專業分工,民間陸續出現從業者。

1971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大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合辦「臺北市病媒管制人員訓練班」,邀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病媒管制顧問周欽賢博士偕同美國疾病管制局 Mr. Mulhern 開辦講習班,訓練班培養病媒防治的人員,為期一個月。雖然主要學員為市府內的人員,但仍為防治人力培訓重要的第一步,此時,王正雄老師也扮演起第二個角色——「培訓者」。
1975年,政府首度開辦民營病媒防治訓練班,邀請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延鑫等教授上課,為期兩週,除了上課去學習防治理論外,學員們還要實地去採集昆蟲,以及用顯微鏡辨識昆蟲等,除了筆試,還需要通過嚴格術科考試鑑定病媒種類,是我國病媒防治業專業化的第一步。
除了專業人士的培訓外,台北市衛生局成立病媒防治科,王正雄老師擔任第一任科長,他跟著周欽賢老師去國外受訓半年後,負責規劃「台北市病媒管制辦法」,該法例於1976年在台北市議會通過,讓病媒防治納入地方政府的規管之下。此時王老師再次轉換為「管理產業的官方」這個角色。
*文章著作權為「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所有,歡迎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修改、翻印或重製,請聯繫「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侵權必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