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感性與理性兼備的環藥專家——中台興化學前副總楊錫欽

  • Writer: SARAH WU
    SARAH WU
  • Mar 24, 2023
  • 3 min read

Updated: Sep 17, 2023



楊錫欽是一位溫柔而心思細膩的老先生。訪談當天,我們相約在他家社區的一個會客間,那是個清幽的地方,安靜得能聽到外面庭院的流水聲。楊先生為我們準備了飲料和點心。


「不止是病媒防治,很多行業都一樣,大家比較關心怎麼賺錢,很少寫行業歷史,資源很少要好好做不簡單。」楊錫欽先生的聲音跟他的文筆一樣,帶有溫文爾雅的氣息。


雖然楊先生是清華化學系畢業的理工生,但他骨子裡是個浪漫感性的人。他在年輕時喜歡看星星,就自學觀星,後來擔上清華大學的天文社社長,「我在高一高二的時候住鄉下三合院,那時候光害不大,晚上都可以看到星星,我就自己買一本觀星書,自己慢慢看,慢慢學。……要靜下心,慢慢對著,現在去山上才看得到。」



楊先生熱愛知識,只要發現有興趣的學問就會認真鑽研下去,以前在環藥公司工作時,他對藥的研究高於公司的要求;十年前因為想到高鐵區買房子,他和老婆學起了陽宅風水和面相學。他喜歡閱讀和寫作,「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找時間跑到書店去,買兩本書,後面寫一下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買的。我是看喜歡的,不一定是專業的。」以前在環藥公司做研究時,經常要處理書面文件,長久下來練成了好文筆,後來寫作成了他的個人習慣。隨著年紀增長,他開始用書寫的法方式整理自己的生命經歷——他的大半生跟臺灣環境用藥業緊緊扣在一起。


「我很早就考了病媒防治管理員的執照,那時候環保署還沒成立。」楊錫欽先生是早期考到臺灣病媒防治執照的人員,但他並沒有從事病媒防治業,而是在環藥業服務了幾十年。民國64年他考上中台興化工,從品管做到研究員,「那時候中台興的業績是突飛猛進的,生意很好,好多卡車等著載貨,所以它是臺灣製造業五百以內」。


由於公司的營業額迅速增加,公司規模需要擴大,制度化成了必然的趨勢,楊錫欽先生被公司派駐到二廠,當時難免會跟舊員工、主管、甚至廠商產生利益衝突,「例如要改制度,老廠長就會不爽」,雖然如此,經歷過制度化以後,公司變得強大而穩固,而當初意見衝突的人後來也會成了朋友。


除了負責公司內部制度化以外,年輕時被派到日本和英國去學習國外的技術。他在民國七十年初去日本住友化學公司研修,把住友化學公司養殖與藥效測試技術複製到臺灣來,其中一個是養蚊子的方法。「養蚊蟲很簡單,養到品質一樣穩定就很不簡單,做藥效試驗這些蚊子,體質要差不多,不然做藥效試驗就沒意義了,所以實驗室的控制就很重要,我們在民國七十幾年就開始設實驗室了。」


此外,楊錫欽也去過英國Wellcome受訓,參觀當地的實驗室,跟他們討論,「他們教臺灣客戶分析和用藥,後來外國公司說無法教了。」中台興願意因應大環境而制度化、提升專業技術,加上有好好經營品牌,才能這麼多年來在業界站穩腳步。


「我們這行業很小,二十億在工業局根本看不上眼」,但環藥業跟病媒防治一樣,「是一個敏感的企業,平常看起來不重要,但社會一旦出現像登革熱或新冠肺炎的疫情就會受到重視。」在環藥業工作多年,楊錫欽認為環藥跟病媒防治業有密切關係,「病媒防治業者要知道蟲的習性,我們要知道用什麼藥,針對它的習性對付,比如要對付小黑蚊的話,需要處理青苔,要有這些知識才能有效防治。」


可惜現在很多業者只懂蟲不懂藥,不知道在防治的哪個環節要用什麼藥,這會讓行業難以發展。「懂藥又了解昆蟲習性,就能開發防治方法。」例如有業者了解白蟻的習性以及對付白蟻的藥物,研發出白蟻餌站以取代傳統藥物噴灑的方法。環藥業跟病媒防治業需要攜手同行,才能在專業發展的道路走得更遠。


楊錫欽先生在環藥業界貢獻多年,早已把行業的未來交給年輕一輩,跟老婆過著悠哉的退休生活,偶爾到處走走,偶爾接觸新事物。回首浮生短短數十載,算沒有白過。



*文章著作權為「​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所有,歡迎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修改、翻印或重製,請聯繫「​九鼎知識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侵權必究。





Comments


02-2837-5100

©2022 by TaiwanPestManagmentcircl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